在古代,继承皇位这件事,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。
老皇帝老婆多,儿子自然也多,但皇位就一个,为了争夺皇位,儿子们闹翻天是基操。
康熙晚年爆发的“九子夺嫡”,便是最真实的写照。
可明朝的朱高炽家里,偏偏风平浪静,他同样有十个儿子,但奇怪的是,没一个跳出来,和大哥朱瞻基抢那把龙椅。
这事儿怪不怪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背后到底有啥猫腻。
01.嫡长子继承制
展开剩余85%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,庙号仁宗。
他在位时间不长,就一年左右,但儿子倒不少,整整十个。
朱瞻基是他的长子,后来成了明宣宗。朱高炽这人,历史上评价挺高的,说他仁厚、节俭,治理国家也有一手。
可能正因为这样,家庭氛围没那么紧张。
老朱家的情况有点特殊,朱高炽的爸爸是明成祖朱棣,那可是个狠角色,抢了侄子的皇位。
朱棣在位时,就对孙子朱瞻基特别宠爱,甚至直接指定他为接班人。
这种祖辈的偏爱,无形中给朱瞻基加了分。朱高炽自己呢,当皇帝时间短,没来得及搞那么多宫斗戏码。
他更像是个过渡人物,稳定了局面就撒手人寰了。
家里十个儿子,年纪差得挺大。朱瞻基是老大,下面几个弟弟有的还小,不懂事呢。
皇位继承这事儿,在明朝那会儿,讲究嫡长子继承制。
朱瞻基既是嫡出又是长子,名正言顺。其他儿子要是想抢,就得冒天下之大不韪,风险太大了。
02.朱瞻基的优势
除了上面的原因,朱瞻基自己,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他从小就被爷爷朱棣带在身边,学文习武,见识广博。朱棣打仗的时候,都带着他,让他历练。
这种培养方式,让朱瞻基早早积累了政治资本和军功。朝中大臣们也都看好他,觉得他是个能干的主儿。
再说,朱瞻基的太子位子坐得稳稳的。朱高炽一登基,就明确立他为太子。这等于官方认证了,其他人想挑战,就得先过朝廷这一关。
明朝那会儿,文官集团势力大,他们最讨厌内乱,因为一乱就影响国家稳定。所以大臣们都会力保太子,防止别人捣乱。
朱瞻基的个人能力也很强,他后来当皇帝,干得不错,延续了“仁宣之治”的盛世。
这说明他不是软柿子,兄弟们要是真来抢,估计也讨不到好果子吃。能力强的人,自然镇得住场子。
03.其他儿子的处境
那其他九个儿子呢?他们为啥不闹事?
一来,年纪小是硬伤。朱高炽死的时候,有些儿子还是娃娃呢,懂啥皇位争夺?玩泥巴还差不多。
就算年纪大点的,也没啥势力基础。老爸在位时间短,没给他们封王封地,培养自己的班底。
没有兵权、没有钱粮,拿什么抢皇位?
二来,家庭关系可能没那么紧张。朱高炽以仁厚著称,对待儿子们估计也挺宽容的。
不像有些皇帝,故意挑拨儿子们争斗,好自己掌控局面。
老朱没玩这一套,家里相对和睦。兄弟们之间,或许还有点亲情,不想撕破脸。
还有一点,历史记载里,朱高炽的这些儿子后来都封了王,过得不错。
明朝对宗室待遇好,封王后吃喝不愁,逍遥快活。
而且,抢皇位失败可是要掉脑袋的,风险太高。
相比之下,安安稳稳当个王爷,更划算。人嘛,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。
04.大环境影响
明朝那会儿,皇位继承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了。
从朱元璋开始,就强调嫡长子继承,避免混乱。
朱棣虽然自己是抢来的,但上位后也大力推行这个规矩,怕后人学样。
到了朱高炽时代,这套制度根深蒂固,没人敢轻易挑战。
朱棣打下的江山,经过永乐盛世,国力强盛。朱高炽接手后,休养生息,百姓安居乐业。
这种时候,内部争斗容易引起动荡,大家都不希望出事。
朝中大臣、军队将领,都会倾向于维持现状,支持合法继承人。
北方有蒙古人虎视眈眈,南方还有各种事儿。如果内部乱起来,外敌趁虚而入,那就完蛋了。
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,保持稳定最重要。兄弟们要是闹腾,就是给敌人送机会,谁担得起这个责任?
05.结语
回过头看,朱高炽家里没出乱子,其实是多种因素凑一块了。
皇位争夺看似刺激,但真发生了,受苦的是老百姓。
朱家能避免这场戏,也算是福气。
现在想想,要是那十个儿子真打起来,明朝历史可能就得改写了。
所以啊,历史不是总打打杀杀,也有温情的一面。朱高炽的仁厚,朱瞻基的才干,加上点运气,造就了这段平静。
发布于:江西省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